11月6日下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序伦交叉学科沙龙第十五期在上川路校区顺利举行。沙龙由金融学院教授姜华东和法学院副教授叶莉娜担任主讲人,法学院副院长于春敏主持,相关师生代表30余人了参加本次沙龙。
姜华东报告题为“法律制度与证券市场信息型股价操纵”,他指出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以注册制为核心的科创板等新兴市场为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而与改革相伴的,则是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新《证券法》为证券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对于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科创板企业的高科技性、创新性、成长性等特征往往赋予了经理人更大的股权激励。当经理人(或内部人)大量持股时,其利益与公司股价挂钩,就会增加管理层操纵股价的动力。他表示由于公司的股权激励与股价操纵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法律的威慑力是否能够发挥需要重新衡量。因此他从法律与金融结合的视角来研究激励机制与信息型股价操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推行提高了法律完备度,具有重要作用,抑制了一部分股价操纵;但要持续健康发展,依赖于法律执行力;可以根据公司特征分类监管,股权激励大的公司需要重点监管。
叶莉娜报告题为“数字经济法治通识性教育在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她首先详细介绍了数字经济法治的基本原理和前沿问题。结合实例和法条,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要学习数字经济法治通识性知识、什么是数字经济法治通识性知识、学习者能从数字经济法治通识性知识中学到什么,并探讨了法律与技术、伦理与道德的交叉融合。她认为,学科融合并非一种简单的加法运算,不同学科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矛盾,就以财经类专业为例,并非简单地把法学、会计学、审计学、工商管理学、统计学等传统财经类学科加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好的数字经济学科融合,因为每个学科在本领域中想要回答的最终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数字经济各学科的融合,需要在融合中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满足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各环节对法学的诉求。最后强调了数字经济法治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社会创新的重要作用。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就个人信息保护、证券交易安全、数字货币监管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通过本次沙龙,参与的师生不仅加深了对数字经济法治交叉学科的理解,还提高了自身的法律素养和综合素质。他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关注数字经济金融及法治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序伦交叉学科沙龙由科研处、学科建设处与研究生处联合发起,为促进“新经管”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鼓励不同学科的师生共同探讨研究交叉点,将在每周常态化举办。本次沙龙由金融学院和法学院联合承办,旨在建立“新经管+”为主体的学科交叉交流平台,鼓励全校师生自由讨论,促进跨学科团队合作,推动交叉研究项目的孵化,探索学科新的生长点,助力我校教师研究成果的转化与科研产出。